圖:本港今年共錄得37宗登革熱個案,其中兩宗的患者均居於天水圍天瑞(一)邨。該區正進行滅蚊措施。
【大公報訊】本港踏入蚊患高峰期,今年截至前日(17日),共錄得37宗登革熱個案,包括3宗本地個案,其中2宗患者均居於天水圍天瑞(一)邨,邨內很大機會出現本地登革熱傳播。至於外地輸入個案,患者大部分曾於潛伏期前往印尼、馬來西亞、泰國等東南亞國家。衞生署及食環署提醒市民,不論在本地或外遊期間,加強防蚊意識,若從受影響地區返港,14天內需繼續使用昆蟲驅避劑作為防蚊措施。
衞生防護中心傳染病處首席醫生吳東尼表示,本港4月錄得今年第一宗本地個案,患者居於小西灣。6月錄得兩宗本地個案,兩名患者均居於天水圍天瑞(一)邨,住所非常接近。除該邨外,兩人無其他活動軌跡重疊,邨內很大機會出現本地登革熱傳播。
他表示,政府非常重視天水圍群組個案,不同政府部門已展開一系列工作,衞生防護中心主動進行個案追蹤和健康監察。截至前日,成功聯絡該邨超過2000戶約5200名居民,暫未發現新的懷疑個案。衞生防護中心不排除相關帶有病毒的白紋伊蚊仍存活在該區,或會造成更多感染,提醒市民切勿掉以輕心。
食環署防治蟲鼠事務諮詢組蚊類風險評估及諮詢小組主管曾智表示,該署人員會在相關地點附近250米範圍內樹木茂密的地點,進行密集式霧化以殺滅成蚊;每星期巡查地點,清理積水,施放殺蟲劑及清除遺棄的水載容器,防止蚊子滋生。
全球發病率趨升
衞生署表示,今年夏季天氣炎熱及多雨,有利蚊媒繁殖;加上不少市民於暑假期間外遊,有機會因外遊期間感染登革熱而引致輸入個案增加。根據世界衞生組織資料,登革熱的全球發病率在去年顯著上升,2024年至今,美洲地區共錄得超過一千萬宗個案,創歷史新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