圖:本港四大核心區為遊客集中地,目前仍然為內地和海外品牌進駐的首選區域。
近年香港商舖市場的變化並非簡單的周期性波動,而是深層次結構的調整,「天價」舖租成交不復返,面對租值壓縮情況,業主取態亦大不如前。業內人士指出,內地餐飲品牌攻港,不一定能搶高店舖租金,畢竟市場仍在消化空置的吉舖。\大公報記者 李樂兒 李潔儀
盛滙商舖基金創辦人李根興形容,疫情期間本港封關,市民未能外遊,只好留港,消費金額儼如大面積的「花灑」,惠及全港各個零售及餐飲業,如今消費外流,變相令留港資金集中如一條細小「水管」,僅在四大核心區包括尖沙咀、旺角、銅鑼灣及中環流動。
茶飲店頂替名店 租值跌
「疫情後,業主普遍認為整體市場會出現V形反彈,實際情況卻是W形反覆橫跳。」李根興形容,業主只有三個心態:疫情前因「貪心」而大舉加租;疫情期間對租務市場「死心」,與其把店舖丟空,倒不如劈價換來短租;疫情後市場W形反彈,業主只能「灰心」。
儘管在遊客集中的四大核心區,仍然為內地和海外品牌進駐的首選,李根興指出,十多年前本港舖租高峰時期,進駐核心區不外乎鐘錶珠寶等奢侈品品牌,1000方呎店舖每月租金高達200萬至300萬元,如今茶飲店租金跌至數十萬元甚至更少。
「鐘錶珠寶搶高舖位租金的情況,未來20年重現機會極微。」李根興指出,本港商舖租金出現壓縮情況,即原本上層的奢侈品牌的店舖租值下跌,同時售賣相對平價的茶飲店的租值追高。他又認為,畢竟北區居民北上消費的路徑相對便捷,因此港人北上消費對北區的舖租影響較大。
租務成交遠遜高位
翻查資料,在疫情通關前的2021年3月至2022年12月期間,本港共有4652宗商舖租務成交,平均每月211宗,通關後由2023年1月至2024年10月期間,整體商舖租務成交有5229宗,相等於平均每月238宗。
美聯旺舖營業董事何漢明指出,雖然疫後商舖承租個案略有增加,但對比昔日高峰每月600宗甚至上千宗,目前市況難以形容為暢量,只能審慎地樂觀。
談及內地餐飲品牌南下搶高租金的情況,何漢明直言「搶不高」,市場仍處於消化期。他解釋,目前吉舖較多,租客議價亦相對空間大,加上部分業主對於內地熱門品牌有一定程度的偏愛,形容「萬事好商量」,因此商舖租金短時間內大幅增長的機會不大,最少要到明年才能達至平穩。
何漢明續說,在租約年期上,內地餐飲品牌與香港本地租客幾乎沒有區別,一般都是「3+1」或「3+2」,即「三年死約、一年或兩年生約」。他指出,要是租約期太長,對於業主來說是欠缺彈性,只會失去租金的增長空間。
仲量聯行料租金橫行
「以前一間店舖可能有10個客人搶,價高者得,現在已沒有所謂高價搶舖,業主更多着重租客的實力,視乎生意的持續性。」仲量聯行商舖部董事趙卉蕎直言,隨着經濟及消費疲弱,精緻餐飲(Fine Dining)、高級日本廚師發辦(Omakase)等貴價餐飲的生存空間收窄,市場上一窩蜂的檸檬茶飲店亦缺乏特色,相關的餐飲或令業主有所抗拒。
趙卉蕎提到,不少品牌視香港為跳板,助其開拓鄰近的東南亞或內地市場,近期見大量韓國餐飲品牌攻港,客單價相對便宜,適合目前經濟市道。此外,她預期,本港店舖租金或會繼續橫行一段時間,該行估計今年本港整體商舖租金升幅介乎零至增長5%。